【台青之声】谢淑涓:医心相连,共溯精神之源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五年制中医药学院 21级本科 谢淑涓
在阳光初绽的清晨,我们一群台湾青年学子怀揣着对赴上杭参加两岸义诊公益活动的期待与热忱,踏上了前往福建上杭的旅程。此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交流参访,更是一场跨越海峡的心灵之约,一场医学精神与红色精神的深度探寻。

首日,当我们抵达上杭县医院,一群身着红衣、胸前别着“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醒目徽章的台湾青年学子,如同流动的火焰,穿梭在医院的长廊之间。这场由海医会发起的义诊活动,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当地居民的心田。在义诊现场,我们配合两岸医学专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学,为居民们提供细致入微的医疗服务。取号、登记、问诊开方,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认真对待。期间,我瞧见一位老大爷双手紧握着治疗单,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不停地说着感谢,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医学无界,更无海峡之分。我们虽来自台湾,但同样怀揣着救死扶伤的信念,与大陆的医护工作者一起,为守护民众的健康而努力。这种跨越海峡的合作,让两岸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在细微之处悄然编织。
次日清晨,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古田会议会址。踏上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边低语。站在古田会议旧址前,我仿佛能看到当年先辈们热烈讨论、慷慨激昂的场景。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这种精神,与我们所追求的医学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医学,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医生们为了患者的健康,日夜坚守岗位,不断钻研医术,与病魔作斗争。古田精神反映的坚定信仰、求真务实,正是医学精神所需要的。在面对疑难病症时,我们需要像古田会议的先辈们一样,坚定信念,勇于探索,用科学的方法和无私的爱心,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下午,我们前往永定参访土楼。土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每一座土楼都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与文化。远看,那土楼从山坳里立着,圆得极是规矩,像是天神持了巨规,在这闽西的丘陵间画了一个完满的圈。近瞧,那土黄的墙体上,岁月的爪痕纵横交错,雨水冲刷出的沟壑里,隐约可见夯土时夹杂的碎瓦与石子。楼顶的黑瓦层层叠叠,远望去,竟如一片片鱼鳞,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微光。
步入土楼,内部的布局独具匠心,以圆形土楼为例,中心是宽敞的公共庭院,宛如土楼的心脏,跳动着生活的韵律。围绕着庭院,是一圈圈紧密相连的房间,它们如同细胞的排列,有序而又充满生机。我站在庭院中央,整个土楼呈现出一种完美的对称美,每一户人家都在这圆形的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却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客家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土楼内的居民们在土楼这一方充满古韵与温情的天地里,彼此之间关系亲密无间。宛如一首和谐共生的乐章。无论是修缮那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房屋,还是操持日常的柴米油盐,大家相互分享,共同努力, 亦或是一同在高墙上共同抵御外敌。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土楼居民的生活中,它如同土楼那厚重的墙体,由无数块紧密相连的土石堆砌而成,坚实而不可动摇,为土楼里的人们遮风挡雨,守护着这一方世外桃源般的家园。
当我把目光从土楼的建筑中移开,开始思考其与医学精神的联系时,一种奇妙的契合感油然而生。医学精神强调的是救死扶伤、关爱生命、团结协作。在医学领域,医生们面对患者的病痛,就像客家人面对生活一样,需要团结一心,共同攻克难关。在医院里,不同科室的医生们就像土楼里的居民,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专业领域,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拯救患者的生命。他们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就像土楼居民在建造房屋时分工合作一样,医生们在手术台上也配合默契,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容不得半点差错。

土楼的建筑风格是客家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精神的物质载体,而医学精神则是人类在面对生命挑战时的精神支柱。它们虽然处于不同的领域,但却有着相同的内核——关爱、团结与奉献。这种美好的精神,也让我联想到两岸同胞。虽然我们隔着海峡,但同根同源,有着相同的文化和情感。在医学交流的道路上,我们团结一心,共同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黄昏时分,我们即将离别上杭,天空中飘起了细雨。雨滴打在脸上,仿佛是这片土地对我们的不舍。此次上杭之行,让我们台湾青年学子深刻体会到了两岸同胞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我们在医学精神与红色精神的交融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我们深知,两岸医学交流的道路还很长,但我们愿意成为这条道路上的铺路石,用我们的医心,连接两岸,用我们的行动,传承和弘扬古田精神,让两岸同胞的情谊在医学的桥梁上更加深厚,让红色精神与医学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